嘉善縣充分發揮毗鄰大都市圈的區位優勢,聚焦以上海為重點的長三角創新資源,主動接軌區域中心城市,深化區域協同創新,搭建合作載體,努力探索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
(一)主動對接、構建跨區域政府聯動“長效機制”
自2014年起,嘉善與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廳建立了三方合作機制,每年舉辦“上海—嘉善科技對接交流”活動,組織多場次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院所專家開展技術對接活動,共同征集技術難題,開展“揭榜掛帥”、技術難題挑戰賽、成果拍賣等活動,推動技術解決方案征集,技術合作與成果交易、轉化。近年來,針對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嘉善主導新興產業,每年開展嘉善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創業創新大賽、高層次人才項目路演等活動。聯合青浦、吳江掛牌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區。成立嘉興市駐上海對外聯絡組嘉善工作部,選派干部到上海知名園區、國有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對接、學習、交流,全縣每個鎮(街道)、開發區先后與上海優秀園區和工業強鎮(街道)結為友好關系。加強與上海自貿區、張江高科、上海知識產權園、國家東部技術轉移中心等對接,強化科技資源供需對接,推動構建“孵化在上海、轉化在嘉善”的合作模式。
(二)構架和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臺,推動區域內科技資源優化配置
一是構建了滬善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嘉善科技大市場。嘉善引進第三方科技中介機構建設嘉善科技大市場,為破解技術創新難題,積極引導企業以項目為紐帶,搭建起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技術創新信息供需對接平臺,推進“嘉善企業出難題、周邊院校解難題”合作模式,促進跨區域資源供需對接、優化組合。2023年,促成本地企業與上海交大等院校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22項。
二是在上海虹橋商務區設立了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引導嘉善高層次企業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同時服務嘉善企業與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對接,推動上海科技成果在嘉善落地轉化。截止到2023年底,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已累計引進卓益正則、康達卡樂福醫療科技等科技人才項目超100個,被授予虹橋商務區第二批特色樓宇稱號;已推動建立院企聯合實驗室8個。
(三)高質量建設區域聯合創新載體
一是高標準建設祥符蕩創新中心。緊扣“生態綠色”“高質量”和“一體化”,高標準建設核心區域藍綠占比達79%的祥符蕩創新中心,吸引浙大、復旦、清華等高校科研資源,與祥符蕩創新中心共建浙大智慧綠洲、嘉善復旦研究院、祥符實驗室等科創載體,目前,祥符蕩創新中心已集聚科研人才超900人、碩博占比超90%,全年院士往來嘉善80人次。其中,浙大智慧綠洲已高效運行6個未來實驗室,嘉善復旦研究院建成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浙江分中心。祥符蕩創新中心積極探索區域聯合科技創新新機制,如祥符實驗室與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聯合成立轉化醫學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嘉善分中心,共同建設系統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系統化創新服務體系。其中,探索制定了電鏡平臺、質譜平臺、計算平臺、核磁平臺等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機制,以提高科研設備利用率,探索長三角一體化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新模式。
二是提升對接上海高端產業創新孵化功能。嘉善抓住部分創新資源外溢、高端產業向周邊區域轉移機會,建設歸谷嘉善科技園,承擔對接上海高端產業創新孵化功能,其中,推動同濟大學、東華大學等與歸谷嘉善科技園、上海人才創業園等園區建立合作關系,共建“同濟大學校友數字經濟產業園·長三角未來邨”等高能級創新載體,引進長三角新能源研究院,同濟大學長三角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究院等一批創新載體,歸谷嘉善科技園已成為嘉興市唯一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
三是搭建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聯合體。2021年,由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牽頭,吸納了來自杭州、蘇州、湖州等9個農業科研機構和種業企業參與共建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聯合體,圍繞農業科技前沿和重大民生需求,開展農業生物育種、土壤健康和水資源環境、高效綠色生產技術等領域聯合攻關,為長三角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四)搭建接軌區域中心城市協同創新的人才支撐體系
嘉善從單純依靠資金激勵吸引人才,到越來越注重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鏈條人才服務,通過營造良好生活、創新創業和生態環境吸引人和留住人。
一是完善人才保障政策體系。從人才新政1.0到3.0,嘉善持續完善引進高端人才、頂尖人才團隊實施辦法,積極響應海內外高端人才需求,營造開放創新環境,探索開發人才政策“智配即享”系統,為不同層次人才,精準智配、直達快享,高效便利落實人才支持政策。深入實施“人才安居”工程,推出人才住房券,提高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人才公積金貸款額度,打造人才驛站、高層次人才會客廳等人才活動陣地。加強嘉善長三角人才創新園和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建設,對符合條件的人才在落戶購房、子女教育、人才公寓、醫療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享受嘉善“人才待遇”,積極推進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平臺建設。
二是以最佳創新創業環境吸引人、留住人。嘉善積極打造歸谷科技園和上海人才創業園等科產聯動特色園區,如歸谷園區通過建設浙江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嘉善分中心、省商業秘密保護示范區、省創新醫療器械服務點等平臺,提供投融資對接、專利商標等113項全鏈條服務,以300米為服務半徑,為科研人員、園區人才、城鄉居民分別建設有“共享會議室”、“共享客廳”、“共富工坊”,并植入小鎮客廳、歸谷社區中心、人才公寓等項目,持續完善多元化商業、文體、醫療、教育等,不斷優化人才“生活圈”。
三是深化一體化人才制度改革。在青浦、嘉善、吳江取得了A類、B類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按照三地最優、統一標準的要求,實行“一地認定,三地互認”措施,推動構建更加開放的人才合作共享機制。在一體化示范區內率先啟動外國人工作、居留“單一窗口”審批業務辦理,將審批時限從39個工作日減為5個工作日,實現“單一窗口”外國人來華工作類業務全類別覆蓋。深化與青浦、吳江兩地合作交流,開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人才指數建設,聯動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形成對入選上海、江蘇兩地省(市)級的人才創業項目,免評審享受嘉善人才創業項目資助等可復制、可推廣的一體化人才制度創新成果。
(五)推動區域中心城市科技政策協同互惠
一是持續出臺集聚創新資源的科技新政。對省外高新技術企業在嘉善設立新企業給予一定政策支持,著力提升上海等地高新技術企業轉移意愿。經過前兩輪科技新政的實施,嘉善已經累計兌付支持資金超過5億元,惠及企業、平臺等1500余家次。科技新政3.0版對承擔或參與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攻關項目的企業給予相應獎勵,對新引進創新載體、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等領域加大支持力度,吸引周邊更多科研院所來嘉善開展院企聯合實驗室建設,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引育。出臺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支持政策,支持上海項目、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創業要素與嘉善合作落地。
二是推進長三角知識產權保護一體化。創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示范縣,聯合青浦、吳江成立長三角示范區知識產權保護與促進聯盟、“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知識產權檢察保護中心”及“青吳嘉知識產權檢察聯合辦案組”,推進長三角示范區知識產權聯合保護和司法協作,推動長三角示范區知識產權保護一體化。
三是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券制度改革。2015年起,嘉善實施“企業創新、政府買單”的科技創新券制度,并持續完善相應管理辦法,把嘉善科技創新券覆蓋范圍擴大到上海創新載體,到2023年底嘉善用在上海載體的創新券達1600萬元。為更好試點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嘉善出臺《嘉善縣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實施細則(試行)》,開展“簡化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平臺操作流程”“按類別自行選擇兌付主體”等實現方式創新;擴大科技創新券支持面;采用財政資金后補助方式,支持重點科技企業面向長三角三省一市及更廣泛地區科技服務機構購買專業科技服務,推動科技創新券在示范區內通用通兌、先行先試。